Podcast 《感官風景》主講人|身心靈引導者 • 花精療育訓練師
前幾天我在超商遇到一位年輕媽媽,那位媽媽看起來應該是一位職業婦女,眉頭緊鎖著,有點疲憊的感覺。
她帶了兩個幼稚園年紀的小小孩,結帳完後,那個孩子就用很可愛的聲音説,他要先吃已經結帳好的東西。
結果,媽媽就很嚴肅地回答說:「不行!要吃等一下在外面的椅子坐著吃」。
聽到她嚴厲的聲調,我有點被嚇到。但是,沒想到那個聽到媽媽回答的小孩,居然接著説:「媽媽,可是,我可能走幾步路以後,我就不會餓了喔!我就不想吃了耶」
這個反應也太可愛了吧!我跟店員都笑了出來。
沒想到,這個媽媽又回了一句更嚴肅的話,她說:「再吵,我就把你送回去給阿嬤!」氣氛突然變得更沉重了。
聽到兩人的對話,感覺就像是一下子在天堂、一下子在地獄的感覺,小孩的童言童語,搭配媽媽嚴厲的回話,讓人忍不住覺得「哇!落差好大!」,而且,為什麼在媽媽的言語之間,會有一種「阿嬤好像是虎姑婆一樣」的感覺呢?
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「孩子只要去阿公、阿嬤家,就會被寵過頭,回來都變得好難教、好難帶,還會破壞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規則」,所以,也會有點排斥孩子去長輩家裡長住。
而當內心有這種定論的時候,只要一想到,心情就會不好,也就有可能會在日常中無意識地說出好像「回阿公、阿嬤家,是一件懲罰小孩的事情」的感覺。
那麼,為什麼我們總會覺得「孩子從阿公阿嬤家回來後,就會很難帶」呢?
也許,是因為你太過專注於當「父母」這個角色的責任感。
因為如果只聚焦在「媽媽」這個角色的立場,自然不希望孩子養成不好習慣,怕孩子只要想要什麼,阿公、阿嬤都會給,不懂得節制,過度的寵愛。
但是,其實在生活中,除了「媽媽」這個角色,你也可能同時是「女兒」、「大嫂」、「媳婦」……等角色。不同的位置,有不同的立場與想法。
如果能夠讓自己暫時抽離「媽媽」這個角色,以其他角色的角度來看,可以幫助自己在「設定界線」是更有彈性的,也更可以理解為什麼別人會這麼做的原因跟心境。
當你對於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,都有開啟一個「覺察」,就比較不會用一種硬梆梆的界線去框住你對這個角色的理解,它就會是一個「相對位置」,而非「絕對位置」。
也許以前的你可能會有種「我的原則就是這樣,不管誰來說,都沒有用」,但是,當你對不同角色有更深入地了解後,原本踩死的界線自然而然就會被鬆綁,變得更有彈性,與此同時,別人也是會知道不能夠跨越這個界線的。
舉例來說,媽媽通常會比較嚴格地限定「不能吃什麼」,像是生病的時候不能吃糖果,阿嬤如果知道媽媽的規矩,她也會配合,不會在這時候拿糖果給孩子吃。
但換個角度來看,如果祖孫之間有一些專屬的小默契與親密感,那些小小的秘密,其實也是一種愛的流動。阿嬤或許會偶爾給孩子一點甜食,但她並不會過分或放任,因為她同樣是真心疼愛孩子的。對於不健康的食物,她也不會讓孩子吃得過量。允許「孩子和阿嬤擁有一些小秘密」,其實也是給了孩子與長輩一份彈性與空間。
小孩天生的能量就會讓人很想靠近,很想給他一點點好處、一點點溫暖,更何況是自己的阿公、阿嬤。
也許是因為阿公、阿嬤也不知道該跟這個小孫子說什麼話比較好,所以,最方便、最直接的,就是給他一些小小的東西,暫時引起他的注意,讓兩個人的關係可以更親近一點,當你有看見這個部分的時候,內心也會有一種理解。
如果可以用多一份理解、換個角度去想,其實,偶爾將孩子給長輩帶,對孩子也是一種學習,這種學習叫做「多元文化的拉扯」。
為什麼會這樣說呢?如果我們把不同的家庭文化,比喻成不同國家的話。那可能媽媽這邊是一個比較有規矩、制度的國家,長輩那邊可能就是一個自由天地,還會時不時有街坊鄰居來串門子這些差異,像是在同一個家中,有兩個不同的文化碰撞,也是一種「多元文化的拉扯」,不是嗎?
如果孩子可以接觸這樣多元的環境,其實也是很好玩的!會讓孩子心裡有更多元的視角。
然而,同樣的,就像我們出國需要時間習慣國外的文化(包括:飲食習慣、說話方式、此地的生活節奏等等……),孩子在長輩家的文化裡待一陣子之後,又回到爸爸媽媽的身邊,他們也是需要一段「適應期」的。
所以,也要記得不要把孩子從長輩家回來的適應期,就直接當作是「都忘了規矩」,不要馬上為此下定論,我們可以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去適應、去調整哦!
日常中隱微的「家庭情緒戰爭」
那麼,為什麼那位媽媽會這樣下意識地跟孩子説,讓孩子覺得「好像被送去阿嬤家是一種懲罰」呢?
其實,除了覺得自己建立的規矩會被打破之外,也許還有另一層更深的原因。
可能是因為這位年輕的媽媽,跟她的婆婆,或者是她的母親,本來彼此間就有些摩擦、情緒了,甚至,可能還有一點成見、想法參雜其中,還沒有完全磨合,這時候,就會一種很隱微的「家庭情緒戰爭」。
也許這位媽媽平常對長輩的既定印象是「啊她又不是沒有錢,為什麼每次都要那麼省,菜都放了好幾天了還在吃!」,或者是,可能是不認同長輩衛生方面的壞習慣,所以,每次相處的時候,都覺得不太舒服。
可是,如果你讓自己有多一點空間去了解對方,有多一分理解的時候,你可能就會知道,那位長輩這麼節省的原因,即便其中確實有一些他們自己的固執點,但是,也有可能是因為他花的都是自己的退休金,而把孩子們給的生活費都存了下來,打算之後再留給子女。
試著設想看看,當一個人的生活長期都是「只出不進」的時候,生活方式是不是也會慢慢改變?其實,人的行為真的是會改變的。就像當你這段時間收入不如以往時,你也可能會開始改變一些生活習慣。
當我們能切換不同視角、用另一個觀點去看,也就更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會選擇那麼省了。
父母跟孩子之間,需要時間找出適合彼此的生活步調與相處方式。你跟長輩之間也有所謂「磨合」的功課,你的孩子和長輩之間,也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「磨合」要去經歷。這是一段關係裡自然的學習歷程。
所以,試著盡量不要去介入長輩跟孩子之間學習的機會,而當這份磨合慢慢建立起來,也就會出現一些更美好的互助時刻喔!就像是放暑假的時候,或者當你臨時抽不開身,需要有人幫忙照顧孩子時,長輩的幫忙就會顯得特別可貴。
那時候,你能更真心地感受到感謝,而不是陷在複雜的情緒裡大量消耗內在能量。因為你知道,這份支持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與了解上的,心裡會是充滿感謝的暖意。
故事分享:孩子的避風港
有些孩子放假的時候,最期待的就是回到鄉下,去看阿公、阿嬤,和長輩相處一下。
這裡要講的故事,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:
從小到大他的父母都是管教很嚴格的,家裡也是禁止吃糖果的。但是,小時候只要回到阿嬤家,阿嬤總會偷偷塞給他一顆糖果。
有時候還會笑著叮嚀:「你快點把飯吃完,就可以吃這顆糖囉!」或是「玩具趕快收一收,你很乖就可以一顆糖果。」甚至還會小聲提醒:「要快一點吃喔,爸爸媽媽快回來了,時間到就不能吃了。」
就是在這些小時候的記憶裡,小孩跟阿嬤之間就建立起另外一種連結、一種只有他們懂的默契,這種無法言喻的連結,每每回想起來都是甜蜜的、可愛的。
長大以後,這個孩子升學讀書期間,甚至是後來出社會了,覺得工作壓力很大,難免遇到一些低潮,可是他很可能也不想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講,因為一講就會引來很多追問,然後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。這時候,他就會想要藉口回鄉下看阿嬤。
奇妙地是,這些老人家好像也都會知道「少年郎心情不好」,但是,他也不會問你,甚至你晚上很晚睡,他也不會吵你,只會淡淡地說一句「早點睡」就這樣而已。
可是,一大早起來,阿嬤就會準備一桌你愛吃的東西,以這種方式在孩子低落時,用一種很溫暖、安靜的方式陪伴,年輕人也會有種「我的情緒被接住了」,為自己找到了避風港的感覺。
有這樣的一份連結和關愛,對於一個低落的人來說,不是一種很好的守護嗎?
如果我們的孩子多了一個避風港,多一個這樣的人來愛他,這樣不是也很好嗎?
如何緩解「家庭情緒戰爭」,擁有融洽的家庭關係?
回到「媽媽」這個角色來看,通常,把小孩帶回婆家的時候,媽媽的情緒會比較複雜一點。
如果孩子一直在哭鬧,媽媽可能內心會有點自責、有點尷尬,也可能會覺得「是不是因為我沒有把孩子教好」,就會有很多堆疊的情緒出現。
假如這時候沒有好好地去梳理清楚,可能就會是一坨感覺混在一起,大致上就是感覺煩煩地、有壓力,然後,回家又發現孩子吵著要什麼東西的時候,就容易有一種「反正只要帶孩子回去,回來之後就會很難帶」的定論。
這時候,媽媽反而要回來照顧自己的心情,才不會在無形之中再次消耗自己,而這些心情,其實,就是你跟長輩之間,本身就有一些負向標籤、既定印象累積而來的。
所以,要試著先去釐清自己如何看待你跟長輩之間的關係,而不是一開始就把孩子拉進來,覺得「你回阿嬤家就會變得無法無天了,你回阿嬤家,就會覺得有阿公阿嬤可以撐腰了」,不是這種感覺哦!
當你把自己跟長輩之間的關係梳理好後,有些老人家甚至也會幫你勸説孩子「你要乖,要聽爸爸媽媽的話,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喔!」這樣的話,不就是三贏的局面嗎?
那麼如何打造這種三贏局面呢?這邊有兩層建議:
▍第一層:解鈴還需繫鈴人
可以試著先去梳理在家庭關係中,你跟長輩的關係、跟父母的關係,因為這一層是比較複雜的,也是你在做「人生功課」中很重要的一環。
▍第二層:別讓孩子選邊站
請讓小孩多一個可以親近的家人,而不是多一個冷漠疏離的親人,這兩種感覺很不一樣。
當我們把大人的情緒拉進家庭關係的時候,有時候會不自覺地變成要孩子選邊站,可能會覺得「你看媽媽多辛苦啊,阿公阿嬤都不懂……」,或者是「阿公阿嬤很辛苦,你看你媽就是……」。
如果小時候就要孩子選邊站,那長大之後,他的世界就會很容易變成只有好壞、對錯的「二元對立」世界。
因為我們已經在日常中做了無形的示範,雖然這個社會一直在強調「多元學習」,打開心、嘗試著多移動。
可是,在小孩最一開始接觸的家庭關係上,因為家長自身的情緒沒有梳理好,變成小孩好像只有附和,或是不認同兩個選項可以選擇,長大之後,他的世界裡也就會變成只有是非、對錯的二元對立世界。
不論是誰的愛,都是值得被善待的。
在這個「善待」裡面,更要有智慧地去一層、一層去看清楚,當下的情緒、當下的狀況、當下的角色轉變,是不是自己可以對此有更多的理解?
當你試著練習這樣用不同視角去思考時,你會知道你正在幫孩子建立一個隱形的美好世界。
家庭中的功課不好過關,但是,不代表不能過關,因為我們其實都很在乎、都有愛、都有痛、都有恨,也是因為這樣,我們這些家人才會在這個偌大的地球中再次相遇。
生活中不見得每位長輩都能像文章描述的這麼好溝通,有時候甚至會讓人很無力,但是,請別忘了,我們總是還能回到自己的內在,當心有個「清楚明白」,事情就會有出口,找到解決的方法。
✿ 《放過自己,正能量就來了》讀書會
開放報名中!
靜如老師將帶讀《放過自己,正能量就來了》一書,即見如來套書之一。
本書蘊含著章成禪師字裡行間傳達的人生智慧、生命突破方法,靜如老師將帶讀解析書中教導的智慧&關鍵提醒,陪伴你落實在生活中,迎接生命明亮的時刻。
走上一條「讓心輕盈」的路,打開身心淤積的能量,從豁然開朗中,重拾快樂喜悅的生命。
*課程時間:2025/9/1、9/15、9/29、10/13、10/27、11/10、11/24….可插班報名
*時間詳情&報名方式:請私訊 FB 粉絲專頁報名
⎯ 靜如老師的粉絲專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