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意雯的故事】寄人籬下的苦、肩上的沈重包袱... 釐清後,人生是更輕盈的步伐

【意雯的故事】寄人籬下的苦、肩上的沈重包袱... 釐清後,人生是更輕盈的步伐

Picture of 靜如老師
靜如老師

Podcast 《感官風景》主講人|身心靈引導者 • 花精療育訓練師

意雯是七年級末段的年輕女孩,個性內斂,笑起來給人一種開朗的感覺,言談中可以覺察到她對生活淡然處之的態度,不與人計較的特質,也讓她交了不少好朋友。

讓她比較困擾的是自己的身形比例失衡,身高156公分,體重卻逼近80公斤。可以想像帶著這樣的身軀生活有多麼沉重。而身體的沉重,或許也與心理承擔的重量有關,所以,我與意雯從她的身世開始聊起……

Photo by Leo Rivas on Unsplash

意雯的爸爸在她 3、4 歲時過世了,媽媽爲了賺取生活費,從南投的小鎮跑到台北上班,然後,會定期寄錢回家,但是,過了幾年之後,媽媽突然斷了音訊,也不再寄錢回家,獨自留下意雯與小她 1 歲的弟弟,與奶奶、伯父一家人同住一個屋簷下。

伯父有三個小孩,與她年紀相仿。意雯的爸爸走了,媽媽也聯絡不上,全家 7、8 個人全都仰賴伯父的一份薪水。伯父是位遠洋船員,多數時間都在外跑船,因此,家中大小事多由伯母掌權主導,而奶奶年事已高,有些事也不方便說什麼,畢竟伯母照顧這個家也很辛苦。

直到意雯上了國中,進入青春期後,個性開始有些轉變,也比較容易感到不安,但是,即便在這個家裡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因為不想讓奶奶擔心、難過,所以,她還是都選擇忍下來,表面上總是笑笑的,試著用笑來掩飾內心湧現的情緒,她也因此自覺要有經濟能力,於是從高中起便開始打工。

時間飛逝,三個堂兄妹也都陸續進入青春期,每個人需要有自己的空間,伯母開始覺得房間不夠住,於是,決定讓意雯搬去奶奶房間,跟奶奶一起睡。

奶奶的房間是家中最小的,房間裡僅有一張床、一張小桌子,衣櫥也只夠放一個人的衣物,意雯的衣服只能一小包、一小包放在地上。空間雖然小,但是與奶奶一起睡覺,卻讓意雯有種特別安心的感覺。

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🇨🇦 on Unsplash

有一天,意雯有個意外的訪客。一位中年婦女自稱是她的母親,站在教室外面要找她。

媽媽失蹤多年,長什麼樣子她也已經記不得了,意雯看著眼前這個人,覺得既陌生又熟悉,許多複雜的感覺開始在心中浮現。

而這位婦人一看到意雯,便開始一股腦地傾訴,跟她說這些年來自己的生活有多困難,與當初會選擇離開兩個孩子的苦衷。

「我沒有一技之長,工作不好找,生活過得很辛苦,還好遇到了一位叔叔,他幫了我很多忙,現在可以提供妳跟弟弟零用錢,但是,沒辦法幫忙負擔你們的學費。」媽媽是這麼跟她說的。

然而,意雯的心中卻沒有因此產生什麼情緒或漣漪,只是靜靜地聽著媽媽說話。

Photo by Jose Hernandez-Uribe on Unsplash

接著,意雯談到更多她對自己的觀察。

她一直很愛吃東西,常常會很想做一些事,但是,總跨不出那個第一步,心中也常常會覺得很恐懼、害怕。還有一點是,她每次出門都要帶很多、很多的東西,以三天的畢業旅行為例,她會覺得要帶兩個大皮箱才能放心。

於是,我將目光移向了她的包包,兩個圓鼓鼓的包塞得滿滿的,拉鏈都拉不起來。那是她平常出門都會攜帶的包包。

在幾次對話與探索後,我們發現「有苦說不出」是意雯從小到大的寫照。

她沒有時時陪伴自己的父母、沒有屬於自己的家,像是沒有根的浮萍,只能任由他人決定。即便在家裡有話想說,或對事情有其他想法,也只敢把這些苦往肚裡吞,往心底深處壓抑。而這樣特殊的家庭與境遇,又怎麼是一般同學、朋友能懂的呢?所以,她一直以來也沒有對象能夠傾訴。

雖然奶奶把她照顧得很好,還會私下偷偷塞給她好吃的東西,意雯的心也曾被那份溫暖包住,但不知道為什麼,她總是習慣把自己的東西,一包、一包地收起來,一推、一堆的堆放在與阿嬤同住的房間角落。

那並非刻意的行為,而是意雯潛意識裡的自動反應,彷彿身體比她更早知道「這裡不是她的家」,她隨時都在等待著可以離開的那天。

看著意雯腳邊一包包的「隨身行李」,才知道原來這其中令人鼻酸的意涵,她是多麽渴望媽媽能夠出現,帶她離開,離開這不屬於她的地方。

Photo by Jackie Hutchinson on Unsplash

在幾次對談與情緒流動後後,意雯內在深處的害怕、累積在身體裡諸多的負面情緒,例如:恐懼、擔憂、被遺棄的感覺,逐漸被看見、被釋放。她的內在終於有了被接住、被理解的空間。

平時的她總帶著微笑、語氣柔和,甚至在被老闆欺壓,收到不合理的無薪要求,也都沒什麼情緒。但是,她臉上的笑容其實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,是為了不讓情緒外顯的自動防衛。這也是為什麼,即便後來媽媽出現在她面前,她也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。

「凡走過必留痕跡,凡動念亦會留痕跡。」

因著身體情緒的流動,我們一起釋放了意雯心中被壓抑的情感,並讓它再度流動。

當情感能夠再次流動,愛也才有機會進入。

許多人之所以感覺不到愛,並不是因為沒有被愛過,而是因為太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。當我們試著不斷地壓下那些感受,久而久之,內在就會逐漸變得麻木,甚至「石化」,到最後連最細微的情緒波動都會感覺不到。

但情緒其實從未離開,它每天都在陪伴著我們——
在呼吸之間、在心跳之間、在每一個轉念的瞬間。

只要你願意讓它被經驗、被感受,那股能量就會重新流動,
而你的身體、你的意識、你的思考方式,也都會慢慢改變。

所以,人生要往前走,不光只是靠意志或努力,唯有讓情緒重新流動,才能被愛觸動,帶動往前走的動力,因為那正是你與生命重新連結、重新啟程的關鍵!

如果你也有積累的緊繃情緒、莫名地壓力、身體的疼痛,像是一個隱形的包袱在自己身上,歡迎你來參加「讓情緒流動、讓身心更新《一日工作坊》」,給自己過去的情緒有空間去流動,去清理自己的「情緒下水道」,同時也學習一些智慧的方法,在日常裡能夠照顧自己的身心。

(Visited 9 times, 1 visits tod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