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dcast 《感官風景》主講人|身心靈引導者 • 花精療育訓練師
我們常常會聽到「療癒」這個詞,彷彿可以為我們撫平過往的傷痛,讓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對下一階段的人生。
究竟「療癒」跟「創造」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?我們可以一邊療癒自己,同時,也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人生嗎?
其實,如果你的過去有些傷痛、有一些卡點,確實是要「療癒」與「創造」兩者並行喔,為什麼呢?
因為如果只有療癒的話,很容易會產生偏頗,有些人會在療癒的過程中,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後,也許就會覺得「我會有現在這個狀況,都是因為誰誰誰影響到我的關係,我現在看明白了」,然後他可能會覺得一切都了然於胸,雖然覺察力提高了,更清楚自己的情緒、卡點是被什麼影響。但是,他也會以為只要知道原因,一切就會變好了,漸漸地,就會讓人變成一種「很會找答案」的狀態。
如果一直沒有調整的話,可能到最後,他的許多人生問題依舊沒有解決,卻變成了容易指責,常常感覺「我今天之所以這樣,就是因為誰誰誰對我怎麼樣」,只有「去看」對現實狀況改變不大,以為自己找到答案了,其實只是一直在找「兇手」罷了,所以,這也會讓人在無形之中,變得比較自大、自我膨漲。也會很沮喪為什麼都已經知道原因還不能改變呢?
甚至,他的脾氣也不會因此變得比較好,也許跟人發生不愉快之後,他會有所道歉,但是他的表達可能是說「啊,對不起,是我的問題啦!因為我以前那個傷痛在影響我,所以,我那一天才會對你講話很不客氣,抱歉啦!我不是故意的」,爭執到最後都會在這裡畫下句點。
所以,除了「療癒」,我們也會需要與「創造」並行。所謂的「創造」人生,是你真的要有智慧的學習,不斷、不斷地去開展你的內在視野與遠見,這才叫做「創造人生」。
生命同步地「療癒」與「創造」,是什麼感覺?
那麼,如果我們在療癒傷痛的同時,也學習智慧,讓自己有更寬廣的看法,不帶著唯一的角度去看事情,就會看到不同角度的風景。
假如你已經找到過去的那些不愉快的經驗「為什麼一直影響你」之後,那麼你也要進一步去了解。
例如,過去有一個交往對象背叛了我,那個傷痛影響我至今,導致我每次只要感覺到有人想接近我,或是只要是我有好感對象一靠過來,我就會開始感到很害怕,會忍不住想要防禦,想要推開對方。
但是,當你有在學習智慧時,你就會知道,那只是過去的一個經驗,現在的你是可以陪伴自己的,情緒釋放、流動出來之後,你會更進一步去想:「我要怎麼去看見別人的這種行為,對我產生了什麼影響,我是不是可以在這件事情中也有一些反省?也許是當時我真的也太緊張了,或者是,因為我總是容易馬上啟動自己的防禦系統,用我的『刀、劍』去面對對方,所以,也就容易每次都經歷到不愉快的人際關係、親密關係」。
在療癒自己的傷害過程中,你也可以從這裡再去整理出「原來我也可以透過別人的行為,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可以再去做一些調整的」,這樣也會幫助你的思考面向有 360 度的打開,而不會只是一直停留在「我是受害者」的角度。
在章成禪師《心的智慧》中有一集提到一個比喻:其實,就是像佛菩薩頭上的那個圓弧形的光,它是 360 度照耀每個面向的,你也會因為學習智慧,而有 360 度的「明白」,從只執著於眼前的問題,變成會感覺到:「哇!我好像因為這件事情,打開我的全面視角,可以聯想到不同面向,然後,再去做調整」。這樣的清楚與明白,是自己頭上的智慧之光、越發圓滿,也會點亮周遭人的智慧之光。
而在這個過程中,假如你發現自己的內在情緒很滿,請讓它去流動,讓它有機會探出頭來,讓它知道你有看到它了,它就會願意退去了。其實,蛻變不僅僅是靠「頭腦」想就可以,你也需要去感覺,需要給自己過去的情緒有空間去流動,這樣才有智慧地去慢慢調整,你會發現原來這樣的蛻變是有好多、好多的點需要同時具備的,包括自己的勇氣與願力、以及周遭一點一滴的善念與照顧,才可以做到這件事情。
人生就是不斷地學習,讓自己的眼界更寬廣,讓自己的智慧能夠打開、突破限制,同時,「療癒」跟「創造人生」(學習智慧),是要同時進行的。那你會在這條生命之路上,感受到宇宙間的善念與照顧,也收到許多生命的智慧禮物喔!
如何分辨自己是依賴,還是有真正成長?
如果你願意對自己過去的坎有些整理,然後,也很願意長期學習,那你可能也會遇到的一種情況是:
好像你只要遇到事情,就會想問問老師有什麼樣的指引、建議。那我們可以怎麼在這個過程中,分辨自己是依賴(被動地接受指引或資訊),還是自己其實是充滿力量(有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向前走)在蛻變的?
該如何拿捏,該怎麼分辨自己是「真的有在學習成長」還是「在依賴某個人或老師」呢?
其實,你可以誠實地用自己內在的感覺去分辨。
如果你是形成了一種依賴感,那你心中常常有的心情可能會是「反正我聽老師講的就對了,我一定要去做某種儀式,這樣我的運勢會更好」,就像是你總是想拿一個好運牌、抽一個大吉,然後希望在得到老師的幫助後,從此一帆風順。當你心裡是有這種想法,就叫做「依賴」。
然而,如果你是這樣的心情「我感覺自己一直在成長,在這個成長的階段裡,我感覺對現在當下的局面我的見識、理解似乎還沒有那麼通透,也許我能找一個教練、一個老師,甚至一個指引,來幫助我了解、讓我更清楚整個局面、以及自己沒看見的盲點」。
也就是說,你在學習的過程中,你會知道你好像有越來越好,你也會為了找到現況問題的原因(或許是自己此刻的盲點),而願意繼續去學習,找出解決辦法。而其中一個方法是找老師請教。
其實很多過去我分享過的案例,也都是像這樣一邊學習、一邊調整、一邊成長著,是一直持續進行的過程中。只要你一直有那個心去調整,那個就是你的動能了,而人生也會越來越精彩。
如果不確定自己人生是在進步,還是在倒退,你也可以回頭看看,自己這一路是不是真的有變得越來越好,你的能力、你的視野、你的智慧是不是都有越來越好?
如果答案是「有的」,那你就知道自己沒有依賴他人,而是在學習智慧,一路蛻變,一直邁向那個越來越不一樣的自己。
只想解決「燃眉之急」的副作用
在成長之路上,還有另一個「心念上的小小細節」,很容易被人們忽略。
那就是「人生一直處在總是在解決燃眉之急」的狀態。
如果你只是趕快要解決問題、找到答案,解決燃眉之急,久而久之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內心有一種無奈感,因為即便當下「即時止血」了,之後同樣的劇情仍反覆發生,只是人物不同罷了。所以時間一久,即便燃眉之急一次又一次地解決了,但是內心那種無奈感、無力感反而越來越重。
所以,每次事情發生時,那個情緒張力都還是這麼大,也許你會困惑「我明明也很認真在學習啊、也很認真在解決問題啊,為什麼還會這樣呢?」、「為什麼我的命是這樣,我那麼認真學習,我也很聽話,可是生活還是這樣?」。
這時候你反而要回來看看,自己是不是只是想要很「頭腦」地解決問題,總是想要趕快解決現在的問題就好,其他的問題,你就覺得還好,反正你目前沒有遇到這個問題。
假如從這些細節裡面,你發現了自己有這樣的狀態,也願意去做出微調,那你也會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改寫人生劇本的,人生也就不會總是遇到類似的場景一再出現,只是主角換人而已,這樣生活著就會很辛苦的。
所以說,「療癒」與「創造人生」(學習智慧)兩者並行是很重要的,這也是很巧妙、微妙的成長之法。
療癒自己與創造新人生的正向案例
關於「生命的成長」這件事,該怎麼衡量自己的進步呢?
如果不特別提出來,人們往往會習慣性地用「外在表現」去衡量與比較,然而,在學習的過程中,前期也許你看不到自己有很大的外在改變,但是,請記得,要回到自己的內在去感受。
別人可能會說「啊你學得這麼好,那你有沒有賺比較多錢?」、「你學得這麼好,那你跟老公有感情變很好嗎?」、「你學了這麼久,有沒有怎麼樣怎麼樣?」
別人沒有辦法代替你過生活,他們只是從你的眼光,在看你這一個人,而他們的眼光也會隨著他們的心情起伏,所以,我們也不要用這把尺來衡量自己,覺得自己學了這麼多,怎麼還是這樣。
至於有沒有正向的案例可以參考?
其實,我們每個正在學習的人,都是一個正向的案例。
也許以前你很會抱怨,遇到事情就抱怨,如果願意面對自己的情緒,去流動、 去看看還有什麼可能性,願意微調,再透過浸泡式學習之後,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好像對很多事情的發生,都不會抱怨了。剛開始也許只是「持平」,就是不抱怨,但是也沒有辦法去「感謝」。
到後來,慢慢地,你就會開始有一種狀態是口頭禪會不自覺地變成「我怎麼那麼幸運」,然後常常覺得「好開心喔!好幸運喔!」變得好幸福,感謝的重點也會越來越不一樣,這就是你變好的案例。
而這個變好的舉例,是一夜之間形成的嗎?
並不是,這一定是過去的一些狀態有被你撫平了。
什麼是撫平呢?其實就像是清理下水道。
假如下水道沒有通,你卻只是一直填上混凝土,表面光滑,還是經不起一場雨的考驗,沒有達到清理的效果。但假如你只是一昧地清理下水道,卻沒有建立更好的流動系統、下水道必要翻修、甚至是整體美化,那也會有種空洞的感覺。所以,這兩者是需要同時進行的,一邊清理、一邊優化,才能達成你想要的效果。
只要你去檢視自己是不是「現在比較不會抱怨」了,很奇妙哦!
光這一點,你就為自己創造了多少的福報,假如你還能夠看到日常中的「感謝」,那真的已經是從自己的地獄,走到天堂裡了。
有時候想抱怨,有時候你又會覺得自己很幸福,這種狀態反覆出現都很正常,當你覺察到「我又在抱怨了」,你就會再次調整,在這個反覆調整的過程中,你就會越來越往上走,直到有一天,你會看著某個景物,或是某件可能與你無關的事發生,可是,你會看著、看著,嘴角就不自覺地上揚了,那就會是一個很美的人生。
學習療癒、學習智慧,也許最好的方式,就是從自己的地獄模式走向自己的天堂模式,就算你知道自己還有一些東西,想要療癒、想要修復,也可以是在天堂模式裡修護喔!
祝福你能夠找到在自己的「天堂模式」中學習!
如果你常常感覺疲憊、壓力大,像是一個隱形的包袱在自己身上,也歡迎你來參加「讓情緒流動、讓身心更新《一日工作坊》」,給自己過去的情緒有空間去流動,去清理自己的「情緒下水道」,同時也學習一些智慧的方法,在日常裡能夠照顧自己的身心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