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Rwholeness
Podcast 《感官風景》主講人|身心靈引導者 • 花精療育訓練師
農曆新年剛過沒多久,相信大家在過年期間吃了許多豐盛又美味的佳餚吧!
«U.S. News & World Report(美國新聞與世界日報)» 每年都會邀請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們組成評審團(例如:營養學、飲食心理學、糖尿病研究、心臟病研究…等),針對不同飲食方法的成效及各個指標(包括:執行難易度、減肥效果如何、攝取營養完整性、是否可長期實踐等…)綜合評判,評選出該年最佳飲食法。
其中,「地中海飲食法」已經蟬聯 6 年冠軍,一直到 2024 年都被評選為第一名,究竟為什麼「地中海飲食法」可以一直被認可是優良的飲食方式,這種飲食方式又對於我們日常中的「情緒」有什麼影響?今天讓我們一起聊聊「飲食」與「情緒力量」的關聯。
這世界上沒有所謂「最好的食物」,只要飲食方法對了,那就是最好的。
根據 «U.S. News & World Report(美國新聞與世界日報)» 地中海飲食主要是由植物性食物所組成,包含全穀物、豆類、堅果、橄欖油…等,其飲食重點在於「營養均衡」,而非攝取單一種營養,也因此平常我們認為比較油的食物(例如堅果),其實只要適量攝取還是可以吃的喔!
其實就連過年期間,雖然家裡準備的食物都會比較多,但是只要每個品項不挑食地都吃一點,均衡的攝取也就是飲食的平衡了。
「飲食」與「情緒」的連結
講到飲食的多元性,其實情緒也是如此。人的一生中有悲傷、憤怒、恐懼、開心、擔憂、興奮…等,若把情緒比喻為食物,地中海飲食講究的並非單一,而是一種「平衡」,情緒講求的也是一種平衡喔!
我們要練習平衡自己的各種情緒,而不是像「偏食」一樣,讓某一種情緒長期霸佔著自己。
因為「偏食」特定的情緒,也會有相對應的身心狀態。處於「情緒失衡」狀態的人,失衡於不同的情緒,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:
容易恐懼的人,比較好的一面是,因為害怕失敗,常常會想很多後才開始行動,因此做事也會比其他人更為周詳。
然而,比較負向的一面則是,過多的恐懼反而會讓我們不敢行動,多方思考、想很多以後反而是不敢去做了。
快樂的情緒能量是很高的,對於我們有很大的滋養,但是當我們長期處於很 High 的狀態下,反而容易粗心大意。
比如說:開車時跟朋友聊得太開心,一不小心就闖紅燈了、出車禍了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樂極生悲」了。
許多人都期許自己有個積極向上的人生,積極度恰到好處,會讓人生有所前進,然而,但就連「積極」也是要維持一個平衡為好。
因為「太過積極」會讓我們比較沒有辦法停下腳步,人變得比較躁動,無法好好地放鬆、休息,一直感覺「事情追著我跑」,變成沒有時間去整理與思索自己的思緒,因為一想到什麼事情就只會急著想趕快起身去做。
而容易悲傷與難過的人,很多事情都會往壞的地方想,有時候甚至會無限上綱,這是因為人是會對「苦」上癮的。
但是也因為自己容易被別人傷到,所以在跟別人相處時,我們會有種「貼心」知道什麼東西會傷害到別人的心,因此在用字遣詞時,會特別顧慮到對方的心情。
以上這些情緒,都有其「超能力」。然而,唯有懂得「平衡」的人,可以感知到自己有哪些情緒,接納自己這些情緒,讓情緒成為自己生命的調色盤。
對於情緒,請不要挑食地說「我不要這個」、「我不要那個」,每道菜、每種情緒都有自己的價值,只要學會不要一味地被某種情緒牽著鼻子走,就是最好的,可以幫助我們保持中性。
不斷「比較」產生的情緒:自卑
最後,我們也談談一種很常見的情緒:「自卑」,因為人與人相處之間很容易會跑出「比較心」,例如:誰的薪水高、誰的公司比較好、誰家寵物比較乖、誰的小孩考得比較好…等,甚至連身高、體重都可以成為比較的項目。
在這些比較中,我們很容易會產生自卑感,然而在這些比較的互動中,同時又想要展現自己的「好」以及自己「有」的部分。
因此,這會讓人感覺就像「棉花糖」一樣,外面看起來大大澎澎的,但其實內在空空的,有種不紮實、不踏實的感覺,也許別人不會注意到,但我們自己的內心是清楚的。
其實,自卑,很多是源自於我們的家庭、父母親的態度,在長期耳濡目染下所形成的,未必與你的物質生活實際上如何有關喔!自卑感,可能是一個家庭內部的氛圍內的感受。
比如說:有些父母也許在外人面前沒說什麼,但看到別人在物質上比自己更多,然後在心中暗自神傷,回家以後開始述說起覺得自己的成就、收入、甚至是孩子等等…好像沒有誰誰誰那麼好。這就是一種家庭內部的自卑感氛圍。
而另一種則是,父母常常在家庭中傳遞一種「總為五斗米折腰」的感覺。
可能父母並未多想,只是平時在家裡餐桌上會聊到這些想法,然而,久而久之,無形間就會形成一種家的文化,對於我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,久而久之在我們的心中,「自卑感」就漸漸地形成了。
因此,自卑感真的未必跟「物質條件」有關,反而更多的是與「我們的生命浸泡的氛圍」有關。
當父母一直怨嘆自己過得不如意,沒有別人過得那麼好時,孩子在這種思想的長期浸泡下也會受到影響。然而,因為「比較」而感到自卑,真的是很可惜的。
東方的父母常常會教育子女:「人要謙虛」,但「謙虛」與「自卑」常常是一線之隔。
無意識地「謙虛」久了就很容易變成自卑,因為兩者只有一線之隔,一但跨過了這條線,就很容易讓自卑成了一個人的情緒基調。
長久下來,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好,雖然不會想去破壞,但內心總會忍不住有種「我不夠好」的聲音出現。
如何分辨自己是「謙虛」還是「自卑」?
那麼,我們該如何分辨自己是「謙虛」還是「自卑」呢?
在謙虛的時候,我們的心情比較不會有晃動跟起伏,心境是謙虛時,即便看見別人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,我們能以欣賞的方式去看待,甚至還會想請教對方是如何做到的。
但是,當我們自卑感出現時,雖然表面上同樣會讚美對方,但內在卻會升起一種批判自己的聲音,聯想到自己還有哪裡不夠好、覺得自己哪裡不如別人,當有這種內在聲音出現時,就意味著我們處於自卑的狀態中。
另一種判斷方式就是從身體的覺察做起,不妨讓自己的心更細一點,去感受身體的變化。
假設你滑手機剛好看到朋友出國旅遊,感覺日子過得很好、很愜意,這時候你可以留意自己的身體。
當自卑感出現時,你會發現自己的肩膀慢慢地降下來,變得沒有之前那麼挺了,臉部的肌肉也會不自覺地變得比較僵硬,也越來越懶得動,說話音量也越來越小。
或是,當你去參加同學會時,發現每個人都有所成就,也許剛開始遇見許久不見的同學時,我們是很開心、很有活力地打招呼,但慢慢地聲音變得越來越小,眼睛會比較不想直視對方,視線可能會往下看,內心也會莫名有種疲憊的感覺出現。那就是自卑心跑出來了。
感到自卑時的「 3 秒急救法」
假如你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又陷入了自卑當中,老師這裡有個小撇步:那就是趕快把你的肩膀抬起來,透過身體的動作,把你的能量一起拉起來!
因為身心是相連的喔!當你將自己的肩膀抬起時,你就會感受到能量的轉換,也會變得比較有精神一點。
其實,我們不用將自卑看得太過嚴重,將之看作是一種激勵自己往前走的小提醒即可。
當你看到別人的成就時,除了請教、欣賞外,也可以意識到他們並不是憑空有所的成就,要去想到對方成就背後的付出,而不是只著眼於當下的光鮮亮麗。
可能在自己在追劇的時候,他們選擇在某個領域努力如此,當你有去意識到這一次次選擇上的差異時,也就不會陷於當下那一刻的比較與自卑中,反而是因為能看到背後的脈絡,感受能夠回到中庸裡。
對自己的狀態有所覺察,有所調整,也對事情的狀態,有整個脈絡的了解,自然不會對自己有過多的批判唷!
面對不同的情緒,該怎麼做會比較好?
情緒沒有分好壞,只要學會接受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就可以了!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,每一種情緒背後都是一體兩面的。
容易感到悲傷的情緒,也會讓一個人變得比較貼心;遇到事情容易生氣的人,在生活中也會比較有動力,想要去改變現況。而情緒起伏比較大的人,因為他們會有很多感受,通常也會比較重情重義。
因此,不論你認為某種情緒是好是壞,它們的背後都會有一個成就我們的動力與力量,差別只在有沒有被我們發現而已。
重要的是,不要讓某種情緒成為我們的主要基調,不要讓某種單一情緒主導我們的一切,當我們能夠感知自己的各種情緒,並接納它們的時候,「自信」就出來了。
「感知情緒的能力」比所有的情緒都還重要,這也就是覺察的能力。
有所覺,也才能學習有所平衡。
當我們越懂得接納自己的情緒時,不論是正向的或是負面的心情,漸漸地,我們心中的自卑感也會變得越來越輕,內在會有種被填滿的踏實感。
越批判自己的人,其實內在是「自己瞧不起自己」喔!當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,又怎麼有辦法變得有自信呢?
想擁有自信,最好的方式就是「消除自卑感」,而消除自卑感就從「自我接納」開始。
允許自己體驗各種情緒,做一個「不挑食情緒」的人,好好品味「情緒餐桌」上的每一道「情緒」,好好地覺察它們、運用它們,那麼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內在其實是很豐富的喔!
祝福你能夠感受自己的情緒,好好地發揮每一種「情緒」的獨特力量!
✿ 《放過自己,正能量就來了》讀書會 開放報名中! 靜如老師將帶讀《放過自己,正能量就來了》一書,即見如來套書之一。 本書蘊含著章成禪師字裡行間傳達的人生智慧、生命突破方法,靜如老師將帶讀解析書中教導的智慧&關鍵提醒,陪伴你落實在生活中,迎接生命明亮的時刻。 走上一條「讓心輕盈」的路,打開身心淤積的能量,從豁然開朗中,重拾快樂喜悅的生命。 *課程時間:2024/1/29、2/5、2/26、3/11、3/25、4/8、4/22….可插班報名 *時間詳情&報名方式:請私訊 FB 粉絲頁報名,或 Line 報名: @062juhpw ⎯ 靜如老師的粉絲專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