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聊、煩躁又提不起勁?其實是因為你悄悄地關上了「參與感」這扇門

無聊、煩躁又提不起勁?其實是因為你悄悄地關上了「參與感」這扇門

Picture of 靜如老師
靜如老師

Podcast 《感官風景》主講人|身心靈引導者 • 花精療育訓練師

有時候,我們覺得生活很無聊、心煩氣躁,但又說不上哪裡不對勁,就是整個人提不起勁,對其他事情也都不感興趣。

也許你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,因為日子還是照樣過,也沒出什麼大事情,甚至你的心裡可能還會想:「大家的生活不都這樣嗎?」。

但其實,這些看似「沒什麼」的情緒,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提醒。

因為它們不會馬上把你打倒,而是一點一滴地,把你推向「越活越沒感覺」的狀態喔!

如果你現在正在經歷人生低潮,覺得「人生沒希望了」這種比較嚴重的狀況,那麼,至少你自己會有所感覺。

而更可怕的是,那些生活中提不起勁、偶爾輕微的不對勁,最容易讓人「養成習慣」,時間久了之後,就會感到麻痺。你可能會想:「我又沒有做出什麼對不起別人的事情,我只是過得無聊一點,覺得有一點煩而已。」

可是,生活的失衡,往往就是從這裡開始……

脈絡摘錄

故事分享一:家電賣場裡的兩種店員

故事分享一:家電賣場裡的兩種店員

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

有一次跟朋友去逛家電賣場,想在購買平板前,先試用看看裡面的功能,於是詢問了店員。

結果,那個店員只是很冷淡地說:「這裡只有展示機,你可以去隔壁櫃,也許那邊可以讓你試試看。」

於是,朋友問他:「隔壁櫃也是你們的店嗎?」

店員說不是,然後補了一句:「我們這裡賣的比較便宜,便宜一千元。」

我們後來也過去隔壁櫃看,那邊的店員不僅讓我們試用,還很仔細地講解,雖然價格稍微高一點,但是,朋友最後還是決定在那裡買。

他說:「雖然貴一點,但是,我覺得在這裡試用了,再跑回去買便宜的,好像不太好意思。而且這邊的服務也比較細心,之後如果有問題也比較好處理。」

其實,前面那位店員也沒有錯,可能他也覺得自己已經盡到每天上班的責任,只是依照公司的制式流程回覆顧客而已。但是,當工作變成只是一種完成任務、不願意多接觸人、不想說太多話的時候,其實,在他的生活裡,已經悄悄關上了一扇門——「參與感」的那扇門。

長期這樣下來,他可能會覺得每天都很煩躁、很無聊,業績也沒有起色。可是他忘了,這可能是因為自己在某個環節上早就選擇了「不參與」。

反觀後面那位熱情的店員,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,講得比較累,可是,他的工作有互動、有情感、有溫度,生活也就比較不會那麼空洞。

故事分享二:身心靈探索的反向失衡

故事分享二:身心靈探索的反向失衡

Photo by Ioana Trandafir on Unsplash

現在有很多人開始探索自己,希望可以發現「新的自己」,找回力量。並且,開始去做「身心靈療癒」的工作,開始更懂得如何了解自己的感受,也會看見更多自己過去沒有留意到的細節,於是,就下定決心:「我不要再當那個壓抑自己,委屈求全的人了,我要勇敢做自己!」。

這個發現是一個好的開始,但不是全貌,有時候反而會走到另一端的失衡,走過了頭。

有些人可能會因此變得太過強硬、太直接,下意識地認為:「我就是想說我想說的,為什麼我要顧慮別人的感受?」說完之後覺得很爽快,覺得終於活出自我了。

但是,這個時候,其實你可能只是在「為自己討回公道」,試圖從別人那裡,拿回自己過去被壓抑的東西,而不僅僅是單純地表達自己。

這時候的你,很可能是從委屈的一邊,走到另一邊的過度張揚、咄咄逼人的能量裡。

當你習慣了只看自己,心裡就會很容易不太想「給」別人什麼,其實「給」也是一種願意照顧別人感受的互動。

長此以往,你也會逐漸失去那種「對人事物的敏感度」,心中會變得沒有感謝,可能會開始覺得:「反正我又不欠誰」。

可是,當你真的需要幫忙或想要資源的時候,反而會不知道該怎麼開口,或者,就會變成是只能以一種「將就一下、忍一下、快速方便」的方式,來換取你想要獲得的東西。

這種潛意識的認知很像是:「我之前沒有給你什麼,所以,我也只能低調一點,忍耐一下拿到就好。」結果就是活得越來越功利,什麼都在算計裡,反而讓人越活越累。

如何回到平衡?付出多一點,感謝多一點,生活就甜了

如何回到平衡?付出多一點,感謝多一點,生活就甜了

Photo by Ryan Jacobson on Unsplash

如果你一直處在一種「怎麼拿比較划算」的狀態,不管是對人、對錢、對資源,你都會覺得生活越來越沒意思。

這是因為你一直在「撿現成」,很少真的投入,投入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而有觀察體貼,所以到頭來,不只生活無聊,你的心也會感到空空的。

但是,當你開始學著用心付出多一點,關心別人多一點,生活或許就會有些不一樣了喔!

這並不是要你去討好誰,而是讓你的內心開始有「參與」的感覺,如同故事一的店員,你就不會再覺得工作沒熱誠,覺得這一切都沒意思。

故事二則是因為覺察到不想再壓抑自己,而有更大的空間,去理解壓抑者與被壓抑者的歷程,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接納多樣性的人。唯有帶著「參與」的心,才能感受其中的意義。

熱情不是「等」出來的,是從你願意「參與」的那一刻開始慢慢回來的。

這種參與,不是為了討好,也不是為了得到回報,而是你會覺得:「我有參與其中,也與人產生真正的連結,開始有活著的感覺」。

當你願意這樣走一段路,心裡就會慢慢浮現一種甜。

那並不是來自誰的肯定,而是一種內心穩定、沈靜的感謝:

謝謝自己還願意真誠,願意付出,願意照顧這個世界一點點。
而這份感謝,也會引領著你越走越穩,也越來越知道自己要往哪裡邁進!

(Visited 18 times, 1 visits tod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