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Rwholeness
Podcast 《感官風景》主講人|身心靈引導者 • 花精療育訓練師
放暑假、寒假是許多家長最頭痛的時候,雖然小孩放假,但是大人們還是要上班,這時候「孩子的行程安排」就會很令人煩惱了。
也許你已安排了假期,帶著全家出遊,或是安排才藝班、夏令營填滿小孩的假期,不論是哪種選擇,出發點其實都是希望小孩能夠充實、有意義地度過這個長假。
這篇文章將與你聊聊:我們在假期安排中,可以留意哪些細節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?另外,身為大人的我們又該如何打開自己的感官,開拓我們的創造力?
相信小孩都是希望能夠趁暑假出去玩,所以如果時間允許,還是建議大家在寒暑假的時候,可以帶小孩多出去走走逛逛,不僅滿足小孩的心願,這些空間上的移動也能提升小孩的創造力!
所謂的創造力,就是「無中生有」的開創能力,以及「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」的應變能力,這些都是可以培養的。
▍延伸閱讀:工作迷惘壓力大?請先找到你的天賦 & 創造泉源吧!
至於要去哪裡玩,老師想建議你兩點:
因為當小孩在一個比較陌生、不熟悉的環境時,他的內在感知會打開,即便沒有特地設計什麼活動,只要讓孩子自由探索、移動就會有很大收穫了。
然而,為什麼「打開內在感知」會這麼關鍵呢?
其實「內在感知」與「一般感知」並不一樣,它們的不同處在於,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這些都屬於外顯的感官,也就是我們聽得到、看得到、感受得到的「一般感知」。
而「內在感知」則是再加上「內在意識」的部分,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外,還有一個「意」,也就是我們的想法、思維、意念。
「內在感知」是除了我們五感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能夠感知到、接觸到各種新刺激以外,我們還能有自己的想法,包括思考辨識能力、想像力,以及豐沛的創造力。
「內在感知」並不是只有覺得「好或不好」、「喜歡或不喜歡」這樣的淺白感受,而是有能力去有更多的想法、更多的形容,甚至是表達方式。
而走進大自然的好處則是,因為在大自然會因為季節的不同,而擁有不一樣的溫度、視覺感受,生長的植物也會有所不同、小昆蟲也會不盡相同,這是不同於平時上課、補習時,校園裡總是有「標準答案」,大自然有更為豐沛、多元多樣的一切元素,這些能帶給孩子更豐富的感官體驗與收穫。
因此,不妨與孩子一起到戶外走走,欣賞大自然間四季的美好吧!
讓孩子成為旅程的嚮導!
假如家中有安排暑假出遊,如果是到其他地方度假旅行,只要小孩已到達識字年齡,也可以嘗試讓小孩策劃、安排行程,不論是要去哪個景點、吃哪間餐廳,請爸爸媽媽嘗試放鬆跟著孩子的安排走。
如果真的不放心,也可以使用提問的方式跟孩子互動,例如:「這個是什麼呢?」「這棟建築物是什麼呢?」即便這些問題上網搜尋就可以知道解答,也可以先讓孩子動腦想一下,發揮他們的想像力。
放手讓孩子,帶著你我去探索生命裡的各種趣味吧!
其實,旅行之所以會有趣、讓人印象深刻,很多是在於旅途中發生的一些小插曲、小差錯,透過這些意想不到的時刻,反而能讓我們有更多的學習與體驗。
▍延伸閱讀:如何讓「旅行」擁有最大享受、最大充電?關鍵在「經典時刻」
這邊想跟你分享一個真實故事:
A 從國小開始,每年暑假父母都會帶他出國,但是父母在初期決定的旅遊內容只有國家(如:今年去捷克、今年去德國)但是沒有更多的細節計畫,而這些旅遊細節就交給 A 與他的哥哥去做規劃。
當時 A 的哥哥還不滿 15 歲,而A則是不到10歲,一開始因為不夠熟悉,擔心的事情比較多,所以他們最初都會先將每天要住的飯店訂好。
直到某次旅行,他們全家人都很喜歡某個城市,卻礙於當地的飯店只訂一晚,而且隔天下一個城市的飯店也早已經預定好了,因此他們還是只能待在當地一天就必須往下一個行程走。
然而,也因為那次經驗,所以他們後來的旅行,都改為只訂旅程的第一天跟最後一天的住宿,中間的住宿就跟著感覺走。
當然,也由於旅行經驗的累積,他們也逐漸摸索出訂房的注意事項與訂房的時機,因此當初會「擔心沒地方住」的恐懼也早已消失,有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替代方案。
這些領悟都是我們在原本習以為常的生活步調中,無法獲得的經驗。
如果沒有真的去體驗未知,我們恐怕不會去動腦思考解決方案、很難放下既有的恐懼,也很難真正體會到「原來失控也不會怎麼樣」。
而如果小孩從小就能有這樣的培養與訓練,孩子也會自然而然有一種「聰慧」的特質。
「聰慧」是指孩子即便沒有大人的教學,自己也能夠整合、想出解決辦法,是聰明中帶有智慧又機靈的表現,相信這種人格特質是很受到大家喜愛的。
長大後的A,事實上也因為這些旅行方式,高中時就和他媽媽一起寫書出書。大學畢業後的她,也很獨立堅定地選擇自己的就業方向。這樣的成長方式確實大大影響了她往後的人生。
沒有發揮創造力,會是什麼狀態?
當我們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時,做事情很容易就會變成「目標導向」,會覺得只要將一個個目標完成,就沒有其他重要的事情了,我們也就無法享受努力而來的成果,也忘了好好體驗做事情的過程,對我們來說就會變成「只是完成目標而已」。
那麼即便我們有很強的做事能力,依然會在完成事情後感到空虛,也很容易被集體意識影響:現在大家都在做什麼,我就應該做些什麼。讓我們缺乏自己的想法與立場,對於未知的東西,也容易想太多,而不敢踏出第一步。
這樣的人還會有這樣的特質:
創造力不足在工作上會有什麼影響?
在工作時,創造力不足的人會比較喜歡自己一個工作,不擅長與團隊中的其他人一起做事。
這是因為從小我們就是目標型的人,不會去思考太多跟他人有關的工作細節,但是當我們是在團隊中與其他同事一起工作,光是工作能力好是不夠的,還需要觀察到很多細節並且與其他人配合。
因此,他們反而會感覺自己一個人工作,比較俐落簡單,還能快速到位。
然而,這可能也就忽略了,其實「成事」不只是要專業好,還需要有其他特質。
以下跟你分享 2 個例子:
遇到一個需要上台簡報提案的機會時,對於目標導向的人而言,我們可能會想盡辦法把要簡報做到最好,把內容、客戶在意的事情、流程等等都考量進去。
但是其他環節的細項我們可能就會不小心忽略,比如說:事前考慮到,假如上台提案時,麥克風突然沒聲音了,可以如何隨機應變?又或是,注意到當天我們衣服的顏色剛好與台上背景很接近,可以怎麼臨場調整呢?
假設是有創造力的人,他可能會一到現場就觀察到這點,或許先跟其他同事借一些較亮的飾品配件,或是改變口紅顏色,讓自己從背景色中脫穎而出。
透過加上一些小飾品,或是改變妝容去凸顯自己,讓自己的提案成為重要焦點。
另一個案例則是,台灣選舉候選人常常都會去一些婚喪喜慶的場合致意,但有時候因為候選人本人由於本身行程繁忙,可能會突然地延遲或取消。
老師就曾經遇過有個主持人,因為警覺性不夠,所以當候選人缺席,派助理代表前往時,那位主持人因為只專注於流程的順暢度,到介紹候選人時,也就疏忽了現場臨時變動,導致台下的大家大多知道「今天是由助理代替前往啊!」,主持人卻仍不自知的以候選人的名字介紹。
長大後的我們,該如何培養創造力?
即便小時候我們沒有機會與經驗可以開拓自己的創造力,現在的我們還能做什麼呢?
我們依然可以透過「移動」與「接觸」打開我們的感官與感知。
因為當我們開展自己的感知能力時,我們就越來越能自我覺察,因而去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,我們的人生也就會越來越精彩,越來越有活力!
所謂「移動」的四種方式:
這些打破既有習慣的移動方式,可以打開我們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型態,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創造力。
其實這些「移動」對於創造力為何這麼重要?
關鍵在於:
「接觸」沒接觸過的東西,會讓我們無意識地就打開感知力,去注意到更多其中的細節。
假設我們吃到一個全新的料理,我們可能會除了留意它的口味是甜、是鹹,還會去停下來思考一下「這個食物裡面是不是還加了某種特別的調味料?」「這和我吃過的__是不是有點像呀?」「這味道好奇妙,是一種___的感覺」。
反之,我們總是吃著習慣的食物時,習慣成自然,反而會看著手機追劇、想事情、或是跟人說話等等,也就很少感覺得到那些生活裡的精彩細節了。
經歷分享:在旅行中開展創造力,是什麼樣的感覺呢?
有一次我與朋友們到青島旅遊,特別去吃當地有個知名的美食:涼皮,當時我們三個人各有負責的部分(例如:交通、付錢…等),在回國的前一天,雖然已經很晚了,還是想再去吃一次涼皮,吃完後老闆也就打烊了,而我們也回到了飯店。
但是,就在我們回飯店對帳時,突然發現我們沒有付錢給涼皮店的老闆,因為負責付錢的那個人沒有吃,她以為我們會自己付錢,而我們則以為她已經先付錢了,才導致了這場烏龍。
後來幾個朋友討論後,決定再一起回到那間店面把錢還給老闆。然而,一行人再回到店門口時,店門口的拉門早已拉下、老闆已經回去休息了,而附近店家也全都關了。而我們也是明天的飛機就要回台灣了。
因此,我們只好一起努力想著「究竟該怎麼把錢還給老闆呢?」我們站在門口琢磨很久該如何把錢安全地送到老闆手中。
我們思考著:該怎麼讓老闆一開門就剛剛好能看到錢?(擔心老闆根本沒看見這筆錢)同時又要怎麼樣才不會,鐵門一升起,紙鈔就飛走了?又要怎麼塞才不會反而被清晨路過的人拿走了呢?
最後,我們終於找到一個絕佳的位置,從鐵門縫把錢摺好塞進去,相信老闆明天會剛好在升鐵門時,看見地上的紙鈔。我們同時心想著「老闆明天應該會很開心!」
在旅行中,我們很可能會遇到突發狀況,這時候絞盡腦汁想辦法克服的我們,反而會留意更多、也收穫更多樂趣。
因為,在未知的環境中,更容易發生無預期的事,而這些「未知冒險」也會讓我們打開感官去留意周遭更多、更多,也會留下特別的深刻印象。
祝福你能夠打開感官知覺,培養更多的創造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