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連呼吸都會痛】在責任與牽掛中,如何學會放下重擔,療癒自己?

【連呼吸都會痛】在責任與牽掛中,如何學會放下重擔,療癒自己?

Picture of 靜如老師
靜如老師

Podcast 《感官風景》主講人|身心靈引導者 • 花精療育訓練師

窗外飄著雨,雨滴落在玻璃上,發出清脆的聲音。

那天是我與采霞的第一次見面,助理砌好一壺熱茶,往杯中倒入,熱茶冒著白煙,我看著眼前的采霞在白煙裡開口。

采霞有兩個兒子,這次,她是為了小兒子而來的。自從小兒子出生後,她的生活變了很多,多到令她難以調適,也帶來龐大的壓力。

她的小兒子是個早產兒,出生時體重偏輕,需要在保溫箱長到足夠的體重才能回家;而早產兒也容易因為週數不足,可能會有些輕重不等的併發症,生活起居都需要特別留心照顧,孩子的發展也需要定時追蹤,所以,在小兒子成長的過程中,頻繁地跑醫院也成為常態。

在聽采霞訴說照顧小兒子的心路歷程中,卻很少聽見她談論孩子的爸爸。

原來,她的先生在大陸工作,大約一到兩個月才會回台灣一次。她不僅需要肩負照顧全家大小的責任,再加上醫院評估報告指出她的小兒子有發展遲緩的狀況,這樣的結果更讓她覺得身心俱疲。

生活中種種堆積的壓力,讓她的情緒起伏變得很大,人際關係也變得比較不好。生活中大多的支出都花在小兒子身上,內心盡是對生活的焦慮,以及,對孩子成長的擔憂。

後來,因為先生的收入無法再單獨支撐這個家庭的開支,采霞不得不外出工作貼補家用。小兒子也開始在一般學校上課,但因為本身比較特殊的狀況,在學習與人際關係上碰到許多困難。心疼兒子的采霞,即便生活並不寬裕,仍咬牙替他請了家教,只是效果有限。

采霞一直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小孩有學習障礙,也忽略了其實當時的她,更需要給予小孩適切的教育方式。

基於這個狀態,我請采霞來上課,學習陪伴孩子的其他方法,學習對彼此有助益、更好的方法。

這會是一條漫長的路,但是,父母必須先有面對現實的勇氣,才能真正的認同自己的孩子。

於是,采霞報名了課程,也按時出席在課堂上。

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

在某次課程的引導中,采霞看見了自己內在有著一種極大的憤怒,那個被引導出的情緒張力是非常強大的,強到她有點克制不了自己,到了中午用餐時間,依然無法平復,只能一個人蹲在角落裡。

於是,我走近她,在她身邊耐心陪伴著,直到她哽咽地告訴我,那個藏在她心中多年來的秘密,那個讓她真正害怕的事情。

采霞的外婆和媽媽都有精神分裂的狀況,這讓她很害怕,不知道以後自己的孩子,是不是能好好地照顧自己,而當她老去時,又有誰能照顧她呢?

這件事情藏在她的內心深處許久,而這股強烈、難以說出的恐懼,也開始在她身上一一出現反應。

采霞每次生理期來時量都很多,以前的她沒多想,覺得可能只是因為太勞累所致。此外,還觀察到,她在呼吸時,胸口的起伏是那麼微弱,身體又是多麼疼痛,而這個疼痛從沒減緩過。

而且,上課時,采霞常常會有一種起乩的感覺,加上以前她的朋友和鄰居,也都會分享一些民間信仰、乩身的訊息,讓她覺得這好像很正常,但是,依照我過去的經驗來看,會有這樣的狀態,是身心壓力過大,才會在精神上一直想要逃離這個問題。

有了這些觀察與發現後,我開始引導她,請她輕輕把眼睛閉上,做幾個深呼吸,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⋯⋯。

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

我跟著采霞回憶到她的小時候,那時,她是一個受傷且恐懼害怕的小女孩。

每當她的母親發病時,就會開始亂丟東西,所以,采霞就會把自己鎖進自己的世界裡,避免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。

加上以前采霞的家裡很窮,物質上的匱乏,讓她在學校受到很多同儕之間的歧視與取笑,進而對人逐漸失去了信心。

她認為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好信任的,都只是互相利用而已。她也知道很多人不喜歡她,不過因為她的積極努力,生存的問題還過的去。

所以,她跟我說,剛開始會想要來上課學習,最主要是為了她的小孩,並不是為了她自己。

然而,影響小孩的關鍵其實是父母,父母行為才是影響小孩子最深的根源,老師及專家都只能從旁協助。

她接受了我的這個看法和建議,因此我們才有了後續更多互動的機會。采霞也決定從自己出發,開始學習療癒過去的傷痛,釋放過去被歧視、被傷害的痛。

「情緒釋放」並不是放任自己沉溺於情緒之中,而是在自己不抗拒的狀態下,深深地體會這份潛藏的情緒,並且試著接納它,讓它有機會流動出來,更能清理情緒在身體、心智的能量場所留下的印記。

采霞從過程中看到了童年對自己的影響,那看似堅強,卻極度缺乏信心的狀態,在我們的上課過程中,也慢慢地釋放,從她身體固有的觀念中解開,讓她的情緒起伏平穩很多。之後她也持續地參與多次的課程及諮詢,身心漸漸變得和緩且穩定。

我們的緣份從她的孩子上小學開始,直到現在孩子都上國中了,她的孩子對我也都很熟悉,我們也有著一定的信任感。這一路陪伴著他們,也可以說得上是他們家庭的諮詢師了吧。

Photo by Derek Thomson on Unsplash

就在前幾年,采霞心想著房子的貸款終於還清,金錢壓力也比較沒有那麼大,生活可以輕鬆一些,好日子就要來了。

結果,有一天她帶著先生來找我。她的先生口腔有點不太舒服,感覺像是牙齦腫脹。我伸手觸碰了他的臉頰,發現他會感到下頷痛。於是,我建議他先去醫院做檢查。

令人震驚的是,檢查結果發現,采霞的先生已經是口腔癌第四期,必須直接做化療、電療。

這對采霞一家人來說,無疑是沈重且劇烈的打擊,整個治療過程不僅漫長,也無法保證能痊癒,孩子們正值青春期,而她又得面對即將可能失去的另一半,身心再次受到更大的考驗。

采霞告訴我,幸好之前有上課學習,雖然碰上這樣的事情,令人心煩意亂,也覺得很無奈、很慌張,但是,她已經有勇氣去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噩耗,不至於在慌亂中迷失方向,而可以慢慢地尋找方向。

經過一段時間後,她的先生在幾次治療過程中,原本狀態穩定了下來,然而,兩年多後,先生的病情再次復發,醫生建議安排住進安寧病房。

一直到先生過世的前一週,采霞不斷地打電話給我。

她跟我說,她覺得先生的時間快到了,雖然感覺他很平靜,但似乎又有些牽掛。

采霞的先生是屬於比較少話、木訥型,不曉得如何表達自己情感的人,導致孩子與爸爸之間有很大的隔閡,所以看見自己的爸爸躺在病床上,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離開,孩子們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關心。

於是,我請她引導先生,把心中想說的話說出來,讓這份深藏的父愛不再沉默。也請孩子說出對爸爸的感謝。讓這份「緣」,停留在彼此感謝、不帶遺憾、溫暖的記憶中。

後來,采霞告訴我,有一天早上她的先生醒來後精神很好,說想要洗澡,洗完澡後,先生覺得很舒服、很放鬆,他告訴她,他想睡覺了,然後,他就這樣安詳地走了。

采霞敘述著先生離開的情景,回憶起當時先生臉上的線條變得很柔和,彷彿之前治療的痛苦都不見了。

雖然從發病到臨終陪伴的過程中,她和孩子都很不捨,但情緒都還算是平靜的。采霞的心靈又經過一次的洗滌,在每次心靈的淬煉中,都讓她更明白如何珍惜與看重自己。

地球是一個教室,每一次的挫折與難題,都是幫助成長的練習。在過程中,也許我們心中承載的痛苦會越多,對許多事情也會越在意,生活變得像是被什麼勒住了脖子般,感到窒礙難行……。

但是,只要我們願意學習智慧,有能力去化解,就不會讓苦楚層層堆積。如此一來,未來的你,也將能更輕盈地往上走,開展出人生的不同風貌。

(Visited 22 times, 1 visits tod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