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力,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。
一生中想要擁有美好的生活與人際關係,除了個人的基本能力、價值觀外,最重要的就是「情緒」,因為情緒可以加乘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連結,它也可以是一條鴻溝,阻斷我們與其他人的交流,阻斷我們與事物的連結。
而其實,「情緒堆疊」是一個許多人忽略的狀況。
大多數人想到的情緒壓力,大多是擔憂、暴怒、急躁、哀傷、壓力過大等等,但是「情緒堆疊」卻是影響我們重大,而且潛藏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發生著。
舉例來說:
如果主管希望我們下班後去做一件他認為不是很重要的事情(例如:下班經過郵局時幫他順路買一枚郵票),即便對我們來說也不是很吃力的工作,但心中可能就會產生一種負面感受,覺得「憑什麼我下班後還要幫你處理這件事情?」即便只是舉手之勞,但會有點OS「那畢竟是我下班後的個人時間啊!」
當這種不好的感受產生,再加上經過長期累積,就是「情緒堆疊」的開始。
這些讓我們不太開心的小小火苗,在經過時間堆疊累積後,會產生以下 3 種常見狀況:
當情緒累積太久,說話也會不自覺地變得比較直接,這種「直接」裡面是帶有「酸度」的。
而且你還可能會用肢體語言讓對方知道:「我的個性就是這樣,我有看不慣的事情就是要說出來,也不用忍了。」
而如果我們是與之對話的人,我們也可以從對方的話語中感受到攻擊的能量,對方即便心裡也多少有點察覺,但他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因為發生了什麼問題,才會變得如此(因為即便有覺察,他的感覺恐怕也是:怎麼這樣的話都會直接衝出來?),因為感覺無解、也不明所以,所以他會說服自己:「我原本就是這種『直腸子』的性格」。
另一種模式,則比較內斂、隱微。這種「情緒堆疊」後的狀態,很可能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。
第二種模式是當別人不小心講到讓我們不開心的話、突然踩到我們的地雷、或話語與場合不合時宜等等,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就會突然感到很不開心,但又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表達,所以當下不會直接對對方發脾氣。
但是,我們的臉會變得很臭、情緒低落,或是身體變得很緊繃,甚至是想盡快離開現場,未來也會想避開再次與對方交流的場合。
也許對方說的是一些再正常不過的話,卻因為一些關鍵字、關鍵場景、或踩到我們的地雷,就讓我們疊加的情緒爆發。舉例來說:有些人是一看到下雨就會心情很悶、想立刻回家,然後一次跟朋友聚會時窗外突然下起大雨、餐廳又人聲鼎沸,這時候偏偏對方還是一直喋喋不休地說話,結果你心裡就湧起一股無法控制地厭煩感。
另一種狀況則是,你感覺腦袋裡總是不斷有跑馬燈、不斷有思緒或事情在不斷跑著,腦袋好像整個都停不下來。
可能大多數人會想說:這也是情緒堆疊嗎?不是忙碌的現代生活就會如此嗎?只要比較忙、焦慮不就會這樣?事實上,這真的是情緒堆疊後的症狀之一喔!
腦袋中的跑馬燈,其實是「情緒堆疊」,再加上「遇上某件你可能不太確定怎麼應對、或去深入理解的事情」,這兩大元素形成了腦中跑馬燈。
這些事情會不斷地在腦海裡放送,我們以為是自己焦慮、操勞、操心的情緒在作祟,但其實是因為「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那件縈繞心頭的事」,才會卡在腦海裡,影響我們的注意力。
比如說,假設今天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偷東西,而被老師打電話通知家長到學校約談,那位媽媽當下一定會很難過,老師的話就像錄音機,不斷地在腦內播放著。
因為自己一天的工作、回家的代辦事項已經夠多要煩心了(已有情緒堆疊),孩子這件事一方面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這樣,越想越生氣,又覺得「是不是自己當媽媽的沒有盡責教導?」,同時又感覺孩子一定心情很複雜、很難過,想到孩子哭泣的樣子,內心又會一陣難過。
也有可能是老師在電話中的態度,讓媽媽感到很不舒服,因為這位媽媽總感覺老師在暗示著「小孩的問題就是因為媽媽管教不當」,這些種種情緒的堆疊,都可能會讓那位媽媽一整晚都在想小孩的事情(這也就是不知道如何拆解、應對&深入理解這件事)。
然而,如果你這件事你是知道如何處理的,也就不會有跑馬燈了。
比如說:另一種版本的這位媽媽,面對一樣的事,卻是想起一年前和老師的互動,知道老師的大概個性,明白老師也是辛苦,觀察到老師也有點情緒,所以當小孩有狀況時,可能不自覺地就把情緒帶到家長身上了,你明白老師也不是故意的。
而你對自己的小孩也有一些觀察,知道他應該是非常想要那個玩具,可能被誤會偷東西了。即便孩子是真的偷了東西,你也已經想好如何跟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了。
而這一版本的媽媽,也就不會有腦中的跑馬燈。因此如果我們事前已經有了情緒堆疊,又正好遇上一件自己無法拆解、應對的煩心事,那麼腦中跑馬燈也就會一直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