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父母相處心好累!如何改變家庭裡的「內在消耗感」?

跟父母相處心好累!如何改變家庭裡的「內在消耗感」?

Picture of 靜如老師
靜如老師

Podcast 《感官風景》主講人|身心靈引導者 • 花精療育訓練師

出社會工作幾年後,你是否覺得跟父母之間的關係好像與以前不太一樣了呢?

明明彼此是互相關心的,卻常常因為無法好好溝通而產生爭執,導致一回到家就覺得心好累,家好像也默默變成讓人有壓力的存在。

這個家庭問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議題,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,當家人讓你覺得很累的時候,我們怎麼做可以改善「與家人相處」的方式,讓「回家」變成一件開心與放鬆的事情。

脈絡摘錄

家人之間看待彼此的「僵化視角」

家人之間看待彼此的「僵化視角」

Photo by Derek Thomson on Unsplash

「不論年紀多大,在父母的眼中你永遠只是個孩子。」相信這句話有許多人聽過。

完成學業後,父母擔心我們找工作順不順利。

開始上班後,父母擔心我們有沒有好好吃飯,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。

成家立業後,父母擔心我們做事有沒有深思熟慮,擔心我們不夠了解人情世故,或在人生中繞遠路、走錯路…等。

即使知道父母是出於好意,他們的擔心有時候還是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像小孩一樣不被信任,覺得父母只是像小時候一樣在要求自己,去完成他們希望我們做的事情。

那麼,我們又是以什麼角度看待父母呢?

「從小到大他們都是這樣要求我的」「為什麼他們就是不懂我在想什麼」

就像父母一直把我們看作是長不大的小孩一樣,我們其實也是用同一個角度看待父母。

明明以前只要說一次就能懂的事情,現在要說很多次他們才會記得與理解。

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堆積,讓人容易在溝通時產生不耐煩的情緒,有時候甚至會忍不住覺得「反正他們就是那樣,講再多也沒用。」久而久之就從無法溝通變成了懶得溝通。

但是我們是否忘了在我們長大的同時,父母也正在變化?

「年輕時期」與「中老年時期」,生命正教會我們什麼?

「年輕時期」與「中老年時期」,生命正教會我們什麼?

Photo by Kelli McClintock on Unsplash

回想看看 3 年前的你,以及此刻的你,想法都一樣嗎?在乎的事情、喜愛的事物都一樣嗎?還是,對於同一件事,你已經有了更多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呢?

相信 3 年前的你與 3 年後的你是不一樣的,對吧?

或許我們沒有留意過…事實上,隨著時間流逝,我們的父母也正在變化,只是他們變化的方向與我們不太一樣。

  • 步入中老年的我們,學著「拓寬」我們的接納度

隨著年紀越來越大,也許你的父母曾經是完美主義者,在經歷人生中的大小事情後,對人的寬容度會慢慢打開,不再像年輕時那麼血氣方剛,對許多事情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。

因為隨著年齡增長,父母會越發感覺到需要放手的事情越來越多,整個世界對他們來說也改變很多,也需要去接納自己身體上的變化。因此,這為我們的父母帶來了看法和堅持上的鬆綁,這些都是「寬度」的改變,拓展了他們對世界的接納度。

這時候,父母也更能夠看見人生風景,把年輕時的眼界轉變為對事物的接納!

  • 年輕時期的我們,學著「開展」我們的高度與眼界

然而,與父母不同的是,年輕力盛的我們正處於追求目標的階段,可能正處於職涯上升期,總是想著努力進修想讓自己更好,想讓自己能夠站得更高,這就是人生「高度」上的學習與改變。

年輕時期的我們,正忙著著眼於目標,開展我們的高度和眼界。

在不同的人生階段,我們會經歷不一樣的歷練,但相同的是我們都正在改變。

小時候父母要求我們早點回家,是因為怕我們在外面遇到危險。

長大後希望我們早點回家,也許是因為他們害怕失去,因為覺得自己老了,需要一個依靠,也可能只是想要多跟我們說說話,這是種「渴求愛的訊號」。

如果沒有仔細釐清他們的需求,可能只會覺得父母又想控制我們了,但其實一樣的表達方式,隨著時間與年紀變化,傳遞的是不一樣的訊號。

與父母的關係,為什麼總是難以溝通呢?

與父母的關係,為什麼總是難以溝通呢?

無法溝通的問題在於,孩子與父母看待彼此的角度與溝通方式沒有改變,卻忘了其實彼此都在改變。也許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式,讓雙方都能更加理解彼此:

  1. 試著分辨,並感受父母的表達背後的真正意思。
  2. 體諒與理解他們現階段的需求。
  3. 重新調整以往的溝通方式。

從職場的歷練中,看見父母的另一面

從職場的歷練中,看見父母的另一面

Photo by Jimmy Dean on Unsplash

那麼,與家人的相處究竟該怎麼改變呢?

其實我們可以把「工作場合」學到、觀察到的,帶回家運用!

一位在業務單位工作的學員曾與我分享:他的主管工作能力很強,對下屬也非常好,不只業績好,跟同事感情也很不錯。然而,有一天,主管的兒子到公司找他,卻發生讓他震驚的一幕。

原來是他看到那個平常跟他們一起打拼、一起玩樂的主管,在對待小孩時,就像是變了一個人,他對自己的兒子非常嚴格,不講任何理由,就是要孩子依照他的規定做事。

也許是因為這位主管在業務單位的工作太忙,無法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,所以,只能選擇以一種比較嚴格的方式教育。

但是,這讓那位學員突然意識到:自己的父母在職場上是不是也是如此辛苦?

曾經對於父母頻繁詢問「有沒有好好吃飯?」、對於父母的好意感到不耐煩,在經過這件事情後,他看待父母的視角跟感受也不一樣了。

把在職場上看到的感動跟驚訝,轉換為對父母的理解與體諒。

當你回到家面對父母時,跟他們互動的感覺會有更多空間,也會更柔軟一點。

父母正在經歷的 5 道難題

父母正在經歷的 5 道難題

Photo by CDC on Unsplash

關於即將退休、步入中老年,或是已經退休的父母親,他們的世界正在經歷什麼樣的挑戰呢?

也許我們的父母很少將辛苦說出來,但他們可能都正在經歷以下過程:

  • 適應時代變遷(例如:學習 3C 用品的難度)
  • 面對職場競爭及時代接軌的壓力(例如:餐廳改使用電子設備點餐)
  • 生活重心的改變:從忙碌工作到悠閒的退休生活
  • 身體的變化:面對老化及體力落差
  • 與孩子相處狀態的改變(例如:孩子離巢、變得獨立)

針對「與孩子相處狀態的改變」這點,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,事先跟家裡說好「今天不回家吃晚餐」,回家後卻發現家人還是幫自己留了一碗湯,或是一些飯菜?

明明知道這些飯菜是家人用心準備的,卻又為了必須吃完有點不開心、或是有點煩躁?

這種矛盾的心情,源自於雙方對於「表達愛的方式」沒有產生共識。

當孩子長大了、獨立了,需要更多自己的空間時,父母知道需要調適心態、適時放手,但又希望以他們的方式傳遞對我們的關心,於是出現了桌上那份特別留下的飯菜,唯有當我們仔細去感受對方背後的心意與脈絡時,才更能完整地接收到那份愛意。

例如:總愛留下一鍋湯給你的長輩,有可能是因為老人家自己需要喝碗熱湯,暖暖身再去睡,會睡得比較好。所以,即便你說「晚餐不回家吃,不用留菜了」,老人家也還是會留湯給你。

如果你能轉譯、接收到父母親舉止背後的心意,那就能完整地接收到那份關心與愛喔!

與家人同住的「內在消耗感」,該如何緩解?

與家人同住的「內在消耗感」,該如何緩解?

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

另一個很常見的父母子女關係則是:工作後的子女仍然與父母同住,時間久了心中隱藏著各種矛盾情緒…

  1. 總覺得與父母同住無法好好放鬆
  2. 很想自己一個人住在外面
  3. 因為高額的房租費用,好像不得不住在家裡,而感到有些不甘心

這種不上不下的心情,其實是一種內在消耗。

「等我賺到錢,我就要搬出去住」這種心態會讓我們少了一股動力「把生活過好」。每天回到感覺不甚滿意的家也總是無法好好充電,長期下來,精神與狀態都會受到影響。

會有這種不開心的情緒,其實是因為我們抱著妥協的心情過日子,很多可以照顧自己、打理自己的生活細節,全都動不起來。例如:好好佈置自己房間、添購自己喜愛的小東西…等。

請記得你永遠「有選擇」積極照顧好自己的生活,讓自己明亮起來!

如果抱著對家裡總是「不甚滿意」的心情居住,也就消磨掉了對自己生活的積極度。

事實上,我們「住在家裡的決定」背後其實隱隱約約藏著「我們渴望在家中享有特權」,對父母有太多期待,或許我們享有的是:方便性、省房租、父母晚餐的照顧…等。

當我們抱著期待住在家裡,然後覺得父母沒有達成自己的期待時,就會產生「委屈」的感覺。

因此,不妨轉念想想:「雖然沒有付錢,父母還是讓我住在家裡呢!真的很感謝」。

當我們找回這種感謝的心時,我們會過得快樂許多,也會更有動力去佈置、整理自己的房間,享受在家的每一刻。

當我們為自己的生活品質與快樂負起責任,才是真正「正能量」的在過生活喔!

面對孩子的獨立,父母該如何調適心情?

面對孩子的獨立,父母該如何調適心情?

Photo by Tiago Muraro on Unsplash

當孩子長大不再需要自己的保護時,父母或多或少會對孩子產生依賴,害怕孩子離開自己,期待能獲得多一點關心。

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老人家即便不看電視,也會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的聲音,因為他們內在感覺到孤獨,希望可以讓家裡熱鬧一點。

面對孩子的獨立,面對時代變遷,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與學習的動力,主動學習時孩子會更樂意從旁指導父母,同時學習新事物時,也會讓自己有跟上時代的感覺,家人間的話題也能有更多的延伸。

父母需要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學習跟上世界的腳步,也要相信孩子有獨立生活的能力。

身為孩子,與父母相處的 2 個溫柔提醒

身為孩子,與父母相處的 2 個溫柔提醒

Photo by Jessica Rockowitz on Unsplash

1. 放下你的期待

如果你真心想改善與家人的關係,請靜下心來仔細思考:我對家人有什麼樣的期待嗎?

會與家人產生衝突,往往是因為我們對彼此都有期待,所以每當發生爭執的時候,可以試著去想想看「我期待這個家能給我什麼?」「我期待父母給我什麼?」

這會幫助你反省到自己的「期待心」,然後,請放下你的期待,當你放下期待感的時候,你們之間的相處就會融洽許多。

「放下期待心」會幫助我們去感受對方舉止背後的心意,接受到本質上的關心與愛。

或許或許,你渴望他們完成的事情,他們在往後人生的某一天完成了,也或許他們這輩子都不會完成那件事,然而即便沒有完成,你也會因為放下了,而不會感到失落或受傷。

2. 回到感謝

除了放下期待,另一個就是找回「感謝的心」。

不論與父母的關係如何,感謝他們對自己所付出的一切。同時,父母也要感謝孩子,因為這個孩子讓自己的生命更完整。

當這種感謝存在於彼此心裡時,也就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情了!

祝福大家!

(Visited 2,734 times, 9 visits today)